難民教育服務培力計畫

難民教育服務培力計畫

王譽蓁

政治系國際關係組

個人動機
在日本長大的我,曾受過NPO的日文支援,因此期許自己在社會議題上盡一份力。高中我參與了難民電影志工「BAWKE」―電影裡的孩子和我差不多年紀,我能受教育並與父母同住,但,他卻為了受教育和父親分離。將這份痛化為行動,我開始參與難民幼兒教育、人權維護、訪談組織在地經驗。但還不夠,大學回台灣,創了團隊「Refugee Network Taiwan」從臺灣出發,提供難民更多機會及可能性。

議題陳述
在2011年後,阿拉伯之春爆發,敘利亞的戰爭隨之開始,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,約有8240萬人被流離失所,這當中最大群來自敘利亞為670萬人,有約一半以上的難民還在18歲以下。在沒有充足教育機會的環境下成長,工作機會、生存的選擇都會減少,而導致選擇加入軍隊走入戰場,紛爭的惡循環會因此延續。而輟學後而無法跟上學習並完成學業,其實是源自於在當地沒有相關教育資源。期待這群學生,能夠透過線上課程,順利將過去不及格的課程修過,順利畢業,往人生下一個階段前進。

解決方案
透過招募臺灣的英語老師、師培中心學生、對英語有自信的臺灣民眾,與敘利亞學生進行線上教學。線上課程不僅止於學生單方面學習受惠。培訓工作坊中志工培養的是「多文化及國際事務的理解」,進而產生「同理」,也是國際志工素養之一。「一日志工培訓工作坊」中,在台敘利亞老師介紹敘利亞,讓志工在開課前更了解自己學生的家鄉、當地的電纜及網路狀況等;透過心理諮商團隊讓臺灣老師了解經歷戰爭後的PTSD ,若聽完學生的人生故事後感到沈重,該如何與自己對話、沈澱、梳理情緒;最後,土耳其無國界教育基金會的夥伴的分享初心,讓志工以當地視野理解為何幫助這群學生。

預期成效
接下來,在2022年9月,將透過於土耳其的交換,走訪與當地的組織與學校,重新確認當地需求、目前現況及困境。透過走訪及確認現況,更新給予臺灣志工老師的志工培訓手冊內容以及培訓課程影片錄製。最理想的狀態下,未來會在每年世界難民日(6月20日)當月辦理一系列的難民議題培訓課程。其增加臺灣社會對於國際紛爭及難民議題的認識,同時培力志工增加數位國際志工服務所需的能力及知識。在全球化、紛爭不斷、後疫情的時代下,透過一系列的培力課程,可為臺灣社會增加國際觀的廣度、難民教育及背後脈絡的深度、增加臺灣在國際社會上的能見度。

國際連結
訪談組織:可以成為志工手冊的資糧及知識,作為了解當地服務現況的基礎,讓志工上課時減少焦慮,增加備課背景知識,更了解難民現況。
訪談正/非正式教育機構及學生:可以直接影響到台灣志工,讓他們可以更了解當地學生的聲音,更了解課前需要怎麼樣的課程。
上述兩項訪談將放入志工培訓影片中,影片可以在疫情時代下,即便無法親自實體授課,也能讓台灣志工可以了解當地服務現況及需求。

購物車
購物結帳 關閉